从某公司供应商分类体系说起

文:刘宝红2018年第四期

    根据对供应商的打分,某公司对供应商分门别类如表1所示,想听取一些优化建议。为此,本文谈一下该分类背后的几个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有相当的普遍性,在很多公司都存在。

表1某公司供应商分类

    从表1的供应商分类中,反映出下面几个主要问题,需要企业在实施供应商管理时特别注意:

    其一,战略供应商更多是由其不可替代性来决定,而不是自身的绩效打分(当然绩效也要达到基本的标准,至少要有清晰的改进方案,否则就成为消极淘汰供应商,在下一代新产品中弃用)。比如说关键元器件,因为技术难度高,验证周期长,供应商一经导入,就很难替代,就是天生的战略供应商。可以说,战略供应商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当然,他们也是经过几十年如一日的努力,投入巨大的资源才走到这一步的。

    其二,正因为技术难度高,供应链复杂,供应周期长,战略供应商的绩效注定会问题多多,比如交付周期长,按时交付差,质量不稳定,尤其是那些挑战性能、工艺极限的新产品。如果简单地按照绩效评分一刀切,这些供应商就不可避免地成了淘汰供应商,显然是个错误。作为采购方,督促、帮助战略供应商改进,尽量通过现有供应商解决问题,往往是最理性的选择。否则的话,就容易陷入一直在找新供应商的怪圈,因为不管哪个供应商,都会有同样的问题。

    其三,在参与设计上,我们对资格未定供应商要非常谨慎。这类供应商之所以是资格未定,要么因为是新供应商,还没有证明自己;要么是老供应商,因为出了绩效问题,需要重新证明自己。不管怎么样,资格未定供应商的风险都相当高。作为采购方,对于新导入的资格未定供应商,要避免"别人家园子里的草绿"的思维,轻率导入;对于有绩效问题的老供应商,更要避免"吃二次苦,受二茬罪"的重复试错。

    特别是那些新导入的供应商,往往头戴鲜艳的光环,比如是某些知名企业的供应商,你可要特别警惕才对,因为他们也可能是那些名企的淘汰供应商。试想想,如果这些供应商真像他们自己说的那么好,那些知名企业应该给他们足够多的业务,为什么还要跟我们做生意呢?要知道,真正一流的供应商是不缺业务的,在选择客户上也是很挑剔的。

    作为重要的管理措施,案例企业在定期的供应商评估上也不尽完善,主要表现在该评估的没评估(战略供应商),不该评估的却评估了(淘汰供应商)。半年一次的评估频率也不尽合理:对大多供应商可能太频繁,对少数则相反。试想想,一个公司,动辄就有几百甚至上千供应商,半年一次,意味着每天要评估好几个供应商,资源上根本没法保障,结果就是为了面面俱到,把这一严肃的管理行为变成"走过场",而这恰恰是众多企业的常见问题,包括这里的案例企业。

    在有些企业,一旦出现供应商质量问题,管理层和内部客户的第一反应呢,就是问定期评估做了没有?他们的逻辑是,定期评估供应商的质量、生产、物料管理体系,是预先发现问题、预防问题的关键。这逻辑看上去没错,但执行起来则否:一个企业,不管规模多大,管理资源有多充分,都没有足够的资源对所有的供应商定期评估。强行撒网式的"全民"评估,结果就是管理资源摊得太薄,供应商评估变成了走过场,评估是评估了,却达不到识别问题、关闭差距的目的,供应商绩效问题还是频频发生。

    作为管理者,在供应商评估上,要形成“抓大放小”的战略,好钢用在刀刃上,把管理资源聚焦在真正重要的供应商身上,即未来新生意流向的供应商。

    这就是说,淘汰供应商是不需要定期评估的。一方面供应商不愿意投入资源配合你的评估,另一方面你也没有资源来做这样的评估。对于这类供应商,要力求维持现状,尽管意味着不得不迁就有些绩效问题,"得过且过"。要知道,淘汰类供应商就如绩效差的员工,如果你已经决定要结束雇佣关系,你就不会投入多少资源来督促、帮助员工改进了。

    对于优选供应商,因为企业的大部分业务都归他们做,一旦出现问题,影响面会很大,所以有必要进行定期的评估。需要注意的是,除非有明显的绩效问题,或者其他可预见的显著短板,要避免过于频繁地评估----你不能因为优选供应商配合度高,就对他们过度管理,否则不但影响优选供应商的正常运作,也浪费我们宝贵的管理资源。

    对于资格未定的供应商,我们确实需要定期评估,督促、帮助供应商制定和落实改进方案。要知道,资格未定是个过渡状态,作为采购方,我们要给供应商清晰的目标,在规定的期限内,比如说半年,达到目标就上升为优选供应商,或者战略供应商;达不到目标就下降为消极淘汰,甚至积极淘汰。在此期间,要定期跟进,评估供应商的进展,及时采取纠偏措施。这是对供应商"有选择、有管理"的关键举措。

    对于战略供应商,特别有绩效问题的战略供应商,我们要定期评估,识别和关闭绩效短板。这里的挑战是关系不对等:供应商是我们的战略供应商,但我们不是供应商的战略客户,供应商就往往并不愿意支持定期评估;即便我们识别了短板,供应商也不一定愿意投入资源来改进。这种情况很难对付,尤其是在采购方的规模较小,或者说规模虽然大,但采购额分散的情况下。这也解释了企业为什么都希望做大,而做大后更加需要集中采购额,避免频频导入新供应商。

    讲了这么多,供应商评估究竟要多频繁?我不想给大家一个“一刀切”的答案,因为那会误导。在我看来,全面评估供应商的质量、生产和物料管理体系,是供应商管理的“重型”武器,不能动不动就搬出来,主要应该用在一下几种情况:

    第一,纳入新供应商的时候,需要做全面的供应商评估,确保供应商能够满足最基本的质量、生产和物料管理要求。如果不能够满足,要制定清晰的改进方案,确保在一定期限内达标。

    第二,战略供应商、优选供应商出了重大绩效问题时。做为补救措施,全面评估其质量、生产和物料管理体系,一方面关闭现有差距,另一方面预防未来再次发生类似问题。

    第三,定期维护,就如案例企业建议的定期评估。鉴于资源有限,评估对象要限于未来我们要做生意的供应商,年度评估看上去比较合理,但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调整。

中传动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传动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和视频文件,版权均为中国传动网(www.chuandong.com)独家所有。如需转载请与0755-82949061联系。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须注明来源“中国传动网”,违反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均来自互联网或业内投稿人士,版权属于原版权人。转载请保留稿件来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违者自负版权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伺服与运动控制

关注伺服与运动控制公众号获取更多资讯

直驱与传动

关注直驱与传动公众号获取更多资讯

中国传动网

关注中国传动网公众号获取更多资讯

热搜词
  • 运动控制
  • 伺服系统
  • 机器视觉
  • 机械传动
  • 编码器
  • 直驱系统
  • 工业电源
  • 电力电子
  • 工业互联
  • 高压变频器
  • 中低压变频器
  • 传感器
  • 人机界面
  • PLC
  • 电气联接
  • 工业机器人
  • 低压电器
  • 机柜
回顶部
点赞 0
取消 0
往期杂志
  • 2025年第一期

    2025年第一期

    伺服与运动控制

    2025年第一期

  • 2024年第六期

    2024年第六期

    伺服与运动控制

    2024年第六期

  • 2024年第五期

    2024年第五期

    伺服与运动控制

    2024年第五期

  • 2024年第四期

    2024年第四期

    伺服与运动控制

    2024年第四期

  • 2024年第三期

    2024年第三期

    伺服与运动控制

    2024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