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短缺,最后都是以过剩收尾

文:刘宝红2018年第三期

    关键元器件的大面积短缺,使得企业的自然反应就是增加安全库存、拔高预测、更早地提前下订单,不管怎么样,你的在途库存将大增。但问题是,所有的短缺都会过去,除非是生活在计划经济时代,然后面临的是什么?当然是——过剩。

    最近一年来,关键元器件大面积短缺,企业的自然反应就是增加安全库存、拔高预测、更早地提前下订单。因为短缺,供应的不确定性增加,理论上应该提高安全库存;因为短缺,供应商交期延长,也增加了供应的不确定性,理论上也应该提高安全库存。也是由于同样的原因,你得提前下订单。为了跟供应商博弈,有些公司会拔高预测,希望供应商在分配有限的产能和库存时,能够多得一杯羹。不管怎么样,你的在途库存将会大增。但问题是,所有的短缺都会过去,除非是生活在计划经济时代,然后面临的是什么?当然是——过剩。

    让我们看个具体的例子。

    2016年后半年,一个元器件的交期由正常的56天,一路飙升到265天。某制造商就增加安全库存,而且提前给供应商下单,大幅增加了在途库存。慢慢地,供应商的产能在增加,交期也逐渐回落。我们抽取了最近的10个采购订单,按照下达给供应商的日期排序(即图x中的“订单发送日期”),发现供应商的交期一路从265天下降到182天、72天、70天,直到49天,低于正常提前期的56天。等发现时,在途加在库库存已经超过800万元,够8个多月的用量。

    在这里,短缺的问题很难避免。这是行业性的短缺,跟全球市场大行业的规律性的扩张、收缩有关。作为规模较小的案例公司,很难有效驱动千亿级的大型供应商,让他们准备足够的产能。但是,过剩问题,如果管理得当,却完全可以避免,或至少可以减轻损失。

    先说安全库存。供应产能短缺,交期不稳定,企业的自然反应是增加安全库存。但问题是,即便增加了安全库存,供应商还是没有足够的货。有人说,之所以增加安全库存,是为了增加给供应商的订单数量。但是不要忘了,订单其实已经够多了,因为交期延长了,你得更早下更多的订单了;原来下达的订单,很多都逾期了,还没有交付呢:供应商没法给你更多的货,是因为他们产能有限,而不是你没有足够的在途订单。

    也就是说,增加安全库存不解决你眼下的短缺问题,供应商产能问题解决了,反而造成后续的过剩问题。所以,在严重的产能不足造成短缺时,管理良好的企业在增加安全库存上会非常谨慎,尽量不增加。在这里,该制造商没能“脱俗”,跟很多企业一样,拔高了安全库存,而且在交期逐渐返回正常时没有及时调整。比如在供应交期延长到265天的时候,案例公司的安全库存一路增加到117万元。但在交期缩短的过程中,比如交期下降到182天,再到72天,直到低于正常交期的49天,至少有两三次机会,把安全库存降低到正常的61万元,相应地可以调整50万元的在途订单,把在途库存降低同样金额(如下图x所示)。

图1供应商的实际交期改善,需要的安全库存也减少

    再看看周转库存。供应商的交期增加到二百多天时,你是得提前给供应商下更多的订单,这大幅增加了周转库存(也是在途订单,从原来的56天的量,一直上升到265天的量)。如果你仔细跟踪供应商的实际交期的话,我们至少有三次机会来取消部分在途订单:先是交期从265天下降到182天时,然后是182天下降到72天,再是72天下降到49天。这从订单什么时候发出、什么时候收到就能清楚地判断——我们根本用不着依赖那些行业报告,因为行业报告总是滞后的。没有什么比供应商的实际交付更能反映供方市场了。

    当然,你不会一看到订单的交期改善就采取措施。但趋势这么明显时,作为优秀的计划人员,你得明白,供应商的产能在增加,交期才能系统地缩短。当我们捕捉到了信息,比如说交期下降到72天时,及时取消部分在途订单,供应商一般会接受,因为那时候大多客户还在拼命下订单,供应商还是供不应求。等到人人都意识到交期返回到正常了,大家的库存都盆满钵满的时候,你再去取消订单,那连门儿都没有了,因为供应商也是货满为患。

    等短缺变成过剩了,采购方就降低安全库存、减少需求预测、取消在途订单,长时间不给供应商下订单;供应商以为天要塌下来了,就关闭生产线,把工人打发走,慢慢地消耗库存。等过剩库存消耗得差不多了,大家就都开始下订单,却发现供应商的交期开始延长,于是短缺的恐慌就开始蔓延,接下来就是新一轮的增加安全库存、拔高需求预测、提前给供应商下更多的单子。周而复始,短缺和过剩交替出现,所有的短缺都由过剩结束,而所有的过剩也是短缺的开始:在微观层面上叫“牛鞭效应”,在宏观层面上叫“经济危机”。这看上去有点面熟?是啊,企业总是在一遍一遍地重复这样的问题,整体经济也是。要不然怎么说“太阳底下无新事”呢。

    当然,或许有些人会说,没有谁知道过程是怎样的,但结果傻子都知道——站着说话腰不疼。这话不无道理,身处行业性的短缺,信息有限,压力山大,有些决策是很难完美,但并不是说过程就一点不可控:只要坚持基本准则,比如按照采购提前期发送订单,不要疯狂拔高安全库存来对付行业性产能不足,交付改善时及时调整在途库存,我们就可以做得比我们以前好,比大多数的竞争对手好。

中传动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传动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和视频文件,版权均为中国传动网(www.chuandong.com)独家所有。如需转载请与0755-82949061联系。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须注明来源“中国传动网”,违反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均来自互联网或业内投稿人士,版权属于原版权人。转载请保留稿件来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违者自负版权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伺服与运动控制

关注伺服与运动控制公众号获取更多资讯

直驱与传动

关注直驱与传动公众号获取更多资讯

中国传动网

关注中国传动网公众号获取更多资讯

热搜词
  • 运动控制
  • 伺服系统
  • 机器视觉
  • 机械传动
  • 编码器
  • 直驱系统
  • 工业电源
  • 电力电子
  • 工业互联
  • 高压变频器
  • 中低压变频器
  • 传感器
  • 人机界面
  • PLC
  • 电气联接
  • 工业机器人
  • 低压电器
  • 机柜
回顶部
点赞 0
取消 0
往期杂志
  • 2025年第三期

    2025年第三期

    伺服与运动控制

    2025年第三期

  • 2025年第二期

    2025年第二期

    伺服与运动控制

    2025年第二期

  • 2025年第一期

    2025年第一期

    伺服与运动控制

    2025年第一期

  • 2024年第六期

    2024年第六期

    伺服与运动控制

    2024年第六期

  • 2024年第五期

    2024年第五期

    伺服与运动控制

    2024年第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