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企混改基金,入股埃斯顿旗下公司
近日,埃斯顿智能科技(江苏)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新增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基金有限公司为股东,同时,公司注册资本由约3.49亿元增至约3.63亿元,最终受益股份为4.0444%。
国企混改基金是继中国国有资本风险投资基金、中国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基金之后,国务院国资委委托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发起设立的第三只国家级基金,总规模2000亿元,首期募资707亿元。
企查查信息显示,该公司成立于2022年,法定代表人为诸春华,现由埃斯顿、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股份有限公司、通用技术高端装备产业股权投资(桐乡)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等共同持股,其中埃斯顿为大股东。
2、禾川科技:已与国内头部人形机器人本体厂商建立合作关系
禾川科技(688320.SH)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的人形机器人业务正在稳步推进中。目前,公司已经与国内头部人形机器人本体厂商建立了合作关系,并专注于线性关节、旋转关节以及差异化灵巧手的研发。
在灵巧手方面,我们已经成功开发出具有差异化特点的样品,并得到了部分客户的认可与采用。目前,我们正在根据客户的反馈进行产品的迭代和优化,致力于提升产品性能和满足更多应用需求。此外,我们也正在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与海外客户建立联系并探讨合作机会。我们相信,随着人形机器人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公司的人形机器人业务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3、兆威机电美国子公司正式成立
今年7月,美国子公司于北加州正式成立,未来将协同德国子公司推进兆威全球化布局。
据了解,以深圳总部为起点,深耕微型驱动领域20余年兆威相继成立香港、东莞、苏州、上海公司。2020年兆威机电德国子公司,落户慕尼黑于当地组建业务团队拓展海外市场。
4、英威腾北京办事处盛大开业,长三角三期举行开工仪式
7月20日,英威腾北京办事处开业典礼盛大启幕,这标志着在华北地区战略布局的进一步深化,也预示着在未来发展中将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英威腾电气副总裁杨林指出,北京办事处的开业是英威腾战略布局的重要考量,未来将充分发挥其在华北地区的桥头堡作用,更好的聚焦客户需求,优化服务体验,深化行业合作,为灵活应对市场变化做强有力支撑。
7月13日,苏州英威腾长三角总部三期项目开工仪式隆重举行,将致力于打造工业自动化和新能源应用的高端装备智能化产业基地。
英威腾长三角总部三期项目的开工,不仅是英威腾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更是企业在创新发展道路上迈出的坚实一步,它将承接二期研发中心的成果,进一步推动英威腾在苏州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5、德国博世集团80亿美元收购供暖和空调业务
德国媒体报道,德国科技巨头博世集团(Bosch)23日以80亿美元(约合74亿欧元)从江森自控-日立(JCH)手中收购住宅和小型商业建筑的供暖和空调业务。此为博世集团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收购。
报道称,JCH是美国江森自控和日本日立集团的合资企业,在全球从事住宅和小型商业建筑的供暖、通风和空调业务,业务范围遍及30多个国家。此次收购交易包括16个生产基地和12个研发基地。
博世股东大会和监事会已批准该收购交易。相关各方已签署具有约束力的协议。收购仍需获得监管部门批准,预计将在12个月内完成。
博世集团计划将收购的业务整合到“家居舒适”板块。通过该交易,博世在空调和供暖领域的地位得以加强。该集团指出,预计全球供暖、通风和空调解决方案市场到2030年将增长40%。“这一趋势的推动因素是技术进步、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以及新的法规。”
6、ABB:2024第二季度利润率达19%,创历史新高
订单额为84.35亿美元,同比下降3%,按可比口径与去年同期持平;销售收入为82.39亿美元,同比增长1%,按可比口径增长4%;运营利润为13.76亿美元,利润率为16.7%;运营息税摊销前利润为15.64亿美元,利润率为19.0%,创历史新高。;基本每股收益为0.59美元,增长22%;经营活动现金流为10.67亿美元,增长40%。
本季度订单额按可比口径与去年的高水平保持相当,这主要得益于电气事业部和过程自动化事业部的强劲增长,抵消了机械自动化和电动交通业务的疲软以及运动控制事业部按可比口径出现的明显下降。ABB看到短周期业务订单在多个季度的下降之后迎来积极转变。在项目和系统相关的业务领域,客户需求持续旺盛、项目持续充足。
销售收入达到82亿美元的高水平,而且ABB努力实现了1.02的订单出货比(订单量大于出货量)。鉴于今年上半年该指标为1.08,以及目前对市场环境整体稳健的预期,ABB有信心在2024年实现大于1的订单出货比。运营息税摊销前利润率为19.0%,这得益于销量增长和价格的积极影响,集团账目也在总体上产生积极贡献。
自由现金流达9.18亿美元,高于去年同期,上半年15亿美元的资金运转有助于ABB实现全年目标,即至少达到与去年类似的水平。
7、工信部:我国芯片自给率仅为10%,面临结构性短缺挑战
近日,工信部电子五所元器件与材料研究院高级副院长罗道军在上海举行的2024中国汽车论坛上公开表示,我国芯片自给率目前仅为10%,与大的新能源车产能和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存在显著的结构性短缺问题。
罗道军指出,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车生产国,其产能和市场需求均持续攀升。然而,在这一繁茉景象的背后,芯片自给率的不足成为了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他强调,尽管我国在新能源车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但芯片供应链的脆弱性依然明显,尤其是高端芯片的自给能力亟待提升。
针对这一问题,罗道军提出了明确的建议:做车位芯片的企业应尽量向高端领域发展,避免在低端市场的过度竞争和“内卷”。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才能提升我国芯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自给自足的目标。罗道军还强调了中国产业中的两个亮点:新能源和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