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动网 > 新闻频道 > 行业资讯 > 资讯详情

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六大趋势

时间:2023-07-04

来源:控制工程网

导语: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是指通过搭载先进传感器、控制器等装置,运用人工智能、5G通信等新技术,具有自动驾驶功能的新能源汽车。

  当前,全球汽车产业正加速向新能源化、智能网联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已成为全球各主要汽车大国争相发力的战略制高点。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是指通过搭载先进传感器、控制器等装置,运用人工智能、5G通信等新技术,具有自动驾驶功能的新能源汽车。在国家政策支持、核心技术进步、下游市场需求旺盛等因素的驱动作用下,中国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正迈入全面迭代发展的新阶段,其未来发展将呈现以下六大趋势:

  趋势一: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的全链条低碳转型进程或将提速。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的全链条低碳化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随着国内外市场对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低碳化、零碳化要求的不断提升,国内部分整车企业已开始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原材料及零部件供应以及产品回收再生等全生命周期出发,制定碳减排目标,力求带动全产业链低碳化转型。未来,在整车企业带动下,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全链条低碳转型进程或将提速。

  趋势二:固定路线场景下的新能源智能网联商用车将率先进入商业化阶段。商用车的新能源化、智能网联化发展对实现“双碳”战略目标、推动汽车行业转型升级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目前看,固定路线场景下的新能源智能网联商用车将率先进入商业化阶段,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商用车作为“生产工具”,用户衡量的是其商业价值,新能源智能网联商用车可解决传统商用车发展所面临人力资源不足、人力成本上涨、安全事故频发等问题,因此购买者的付费意愿更高。二是商用车的运营场景较为封闭、交通流量较小、行驶速度较低,高精度地图的绘制和路侧感知设备的布局相对容易,所需的测试和仿真时间也大幅缩减,新能源智能网联商用车的量产化、规模化更为容易。

  趋势三:补能网络建设将持续加速。随着中国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如何提升消费者的使用体验成为了行业内关注的重点,补能服务作为消费者使用体验的重点组成之一,近年来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工业和信息化部及中国充电联盟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车桩比约为2.7:1,充电桩总计521.0万台、换电站总计1973座,保有量总体相对偏低。考虑到中国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保有量仍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为进一步提升新能源汽车消费者使用体验,充电站、换电站、加氢站等补能网络建设速度将进一步提升。

  趋势四:驾驶员监测系统将成为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标配。驾驶员监测系统可实现驾驶员身份识别、疲劳监测、分心监测以及危险驾驶行为等监测功能。2022年,欧洲新车安全评鉴协会E-NCAP已将驾驶员状态监控系统(DMS)作为测试评分项,纳入到新车的安全认证测试范围内。新版欧盟交通安全法规要求从2024年开始,所有在欧盟注册的车辆必须具备疲劳检测和分心检测功能功能。在中国,座舱企业也逐渐将DMS系统做成标配,造车新势力企业对座舱标配DMS系统已形成一定共识,传统车企持续重视车辆的安全功能,也正加速装配DMS系统。

  趋势五:电子电气架构将向域集中架构、基于中央计算机的集中式电子电气架构方向发展。汽车电子电气架构是通过物理层面的布置、转化和处理车辆行驶信息,为汽车电子电气设计提供整体解决方案。随着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车辆搭载的电子控制单元数量持续增加,与云端、第三方APP的交互信息量也逐步提高。传统分布式电子电气架构下,车辆智能功能的升级依赖于ECU数量的累加,因此面临研发和生产成本剧增、安全性降低、线束布置过于复杂、算力不足等问题。域集中架构和基于中央计算机的集中式架构是将汽车电子系统根据功能分为若干个子模块,可在降低架构复杂度的同时提高系统算力,让汽车软件具备可持续迭代升级能力,可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向低延时、可升级、万物互联方向发展。

  趋势六:前融合方案将逐步成为多传感器融合的优选方案。多传感器融合方包括后融合、前融合两种。后融合方案是将超声波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传感器通过不同算法进行独立感知,但单一传感器的感知能力有限,如摄像头不擅长判断距离和位置,雷达不擅长判断颜色和纹理,因此后融合方案易对大型物体产生大小及分类识别错误,无法识别与跟踪特殊物体或小物体。前融合方案是将来自激光雷达、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的不同原始数据统一处理,与后融合方案相比,该方案需要更大的算力作为支撑,对不同传感器的时间同步和空间标定也非常严苛,但对特殊物体或者小物体的识别精度更高,发生误判的概率更小。例如特斯拉将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传感装置的不同原始数据统一处理,整合成一套环绕全车360°的超级传感器,再通过AI算法来完成整个感知过程。


中传动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传动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和视频文件,版权均为中国传动网(www.chuandong.com)独家所有。如需转载请与0755-82949061联系。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须注明来源“中国传动网”,违反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均来自互联网或业内投稿人士,版权属于原版权人。转载请保留稿件来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违者自负版权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关注伺服与运动控制公众号获取更多资讯

关注直驱与传动公众号获取更多资讯

关注中国传动网公众号获取更多资讯

最新新闻
查看更多资讯

热搜词
  • 运动控制
  • 伺服系统
  • 机器视觉
  • 机械传动
  • 编码器
  • 直驱系统
  • 工业电源
  • 电力电子
  • 工业互联
  • 高压变频器
  • 中低压变频器
  • 传感器
  • 人机界面
  • PLC
  • 电气联接
  • 工业机器人
  • 低压电器
  • 机柜
回顶部
点赞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