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预测模型选择的一些考量
文:刘宝红2022年第三期
在选择合适的预测模型时,我们首先要看预测准确度。前面说过,常用的准确度指标有两个:绝对误差百分比、均方差。前者的好处是直观,但有可能误导;后者的好处是更能够避免极端误差,但不直观。
我看到,有人用预测“成功率”来评判模型的好坏。比如准确度目标是70%或更高,选100个样本,用预测方法A,有60个样本达到70%以上的准确度;用方法B,只有55 个,所以就得出A优于B的结论。这看上去有道理,但如果A 没有预测“准”的产品中,误差极端大的案例很多;而B没有预测“准”的产品中,误差都相对挺小,怎么办?
我们当然希望更多的产品能够预测更准;但害死我们的是那些预测极端不准的,这在上面评判方法中没有覆盖到。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这有点像木桶理论,每个桶板当然是越长越好,但真正害死我们的是那些最短的板。
所以,围绕多个产品选择一种更优的预测方法时,我们也要观察那些预测误差极大的产品,通常有3种方法来应对。
1. 方法1是把所有产品的预测误差加起来,看哪种预测方法的整体准确度最低。
2. 方法2是采取两种互补的预测方法,比如方法A的优势是预测需求变动大的产品,方法B的优势是预测变动较小的产品,每个产品根据自身的特点,在A和B中选择一种方法, 以尽量避免出现大错特错。我们后面要讲的预测方法择优, 就是基于这样的思路。
3.方法3是用多种方法预测,求其平均值作为最终的预测。我看到学者们在说,这样做可以提高预测的准确度。这有点集思广益的意思,跟“三个臭皮匠,能顶一个诸葛亮” 一样。针对具体的案例,我们可以通过复盘的方式,来验证究其效果。
对预测来说,我们与其说是在追求“更准”,不如说是在避免“更不准”:我们要尽量避免极端错误。这就如长寿和早死的关系:我们虽说都在追求长寿,其实更多是在力求避免早死。长寿充满偶然性,但早死却有相当的必然性;你很难对偶然做点什么,你是通过控制必然来应对偶然,那就是避免早死,才会长寿。
或许这也能够解释,至少是部分解释,为什么人们不愿接受人工智能(AI)和计划软件的建议:凡是我见过的AI和计划软件,整体的预测准确度都要比计划人员更高;但是, 由于这些信息系统不知道它们不知道的东西,比如促销、活动等需求历史没法完整体现的信息,往往会出现大错特错, 计划人员一眼就可以看出。在精益求精的优化上,计划人员虽然斗不过软件;但在避免大错特错上,他们却往往做得更到位,或者至少觉得他们做得更好。出于避免“更不准”的心理,人们却不敢用,或者不愿用AI和软件系统做预测,也就不难理解了。
预测方法的择优,要尽量考虑对供应链执行的影响,在预测准确度差不多的前提下,预测要尽可能平滑,以减小供应链的执行难度,降低供应链的运营成本。
最后,预测模型的选择还要考虑实施的难易度。人们难以理解的模型,就不信任;不信任,就很难推广。就整体预测效果而言,简单的模型往往比复杂的更理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简单的模型更容易落地。这就相当于给你一个100% 功能的“武器”,你能实现30%、50%,还是70%的功能一样。
真正的计划高手,高就高在用最基本的模型,比如移动平均和指数平滑法,解决实践中的大多数问题。这就如真正的武林高手不会花拳绣腿,拖泥带水,而是用最简单、最直观的招数克敌制胜一样。所以,如果有些人一张口,就搬出一些你没听过的复杂方法,他八成是在以主题博大,以掩盖在基本方法论上的贫瘠。
【小贴士】寻找更优,而不是最优的解决方案
有个千亿级的大公司,开设了专门的事业部,雇了一帮博士、硕士开发计划模型,也给别的企业提供咨询。但他们自己的计划人员呢,我问他们是怎么设安全库存的。计划员们说,对于A类物料,他们放x天的安全库存;对于B类物料,他们放y天的安全库存……你知道,他们还是在拍脑袋, 虽然公司很大,名气也很大,但做计划的方式跟粗放经营的企业无异。
这后面反映的呢,就是典型的系统和组织“两层皮”: 一边是——帮博士、硕士、数理统计专家们皓首穷经,奔着最优化的目标去,开发了很完善、当然也很复杂的软件系统(“完善”在很多时候是复杂的代名词);另一边是—— 帮计划人员呢,还是我行我素,继续操着“土枪土炮”讨生活。一方面,这跟博士们懂数理统计,但不懂业务有关,导致软件系统本身不一定实用;另一个方面,信息系统严重超前,超越组织的现有能力两个阶段,也会导致“两层皮”的问题。
什么叫超越两个阶段?打个比方。一群原始人在赤手空拳与野兽搏杀,你给只棒子,这是超越组织能力一个阶段, 他们试试后觉得不错,用的可能性很大;但如果给辆坦克, 这是超越现有能力两个阶段,他们根本没有能力操控,当然也就不会用了。
寻找渐进式的改良方案,可有效避免上述问题。
比如某企业对于所有的产品,原来都在用8周移动平均来预测。我们经过复盘分析,发现部分产品用6周移动更准确,其余的用8周移动更准确;或者说整体而言,指数平滑法比移动平均法更准确,那我们就适当地差异化处理,这就是渐进的改良。
再比如说,每个产品在不同的库存点,最优预测方法都可能不同。但为了简单,我们把一个库存点的所有产品作为一个整体,寻找一种或两种方法,让整体胜算更高。我理解,相比每个产品都采用最优预测方法,这样做会丧失一些准确度,但希望换取可操作性,降低预测模型的维护成本, 也适当提高模型的容错性。
商业问题的本质是寻求更好,而不是最好的方案。就如NBA里“独行侠”的老板库班所言,商业上追求完美是件糟糕的事, 因为有个投入产出比的问题。等组织的能力提升到一定地步后, 我们可以逐步导入更完美、也更优化的做法。
【实践者问】我是做供应链系统的,公司让我主导供应链计划改进项目。我怎么做预测部分的需求呢?毕竟信息化的从业人员很少有供应链体系的从业经历,我的问题比较尴尬。
【刘宝红答】这是对你们IT人员的不公平。需求定义首先是计划人员的责任,他们得搞清楚需求预测怎么做,库存计划如何设,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定义好需求后,你们IT团队可以帮助自动化。有趣的是,另一个公司的IT也有同样的问题:他们在公司CFO的驱动下,给供应链设计了一整套的预测、计划模型,整体思路很好,但根本没法落地。反过来想想看,如果让一个计划经理设计一套IT解决方案,其可行性会有多高?
这也反映了有些公司对计划的误解,认为计划就是分析数据,而IT似乎是数据的对口部门。跟任何职能一样,计划的能力要从组织、流程、信息系统三个方面来改进,IT可以改进信息系统,但信息系统要围绕组织的目标和做事的流程来开发,那些都需要计划职能来定义。
注:刘宝红,供应链管理畅销书作者,“供应链管理专栏”创始人,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
MBA。他的畅销书包括《供应链管理:高成本、高库存、重资产的解决方案》《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一个实践者的角度》《供应链管理:实践者的专家之路》。十多年来,他一直在美国研究和实践供应链管理,经常往返于中美之间,培训本土采购、计划与供应链管理人才,帮助本土企业提高采购与供应链管理水平。如欲联系他,可电邮bob.liu@scm-
blog.com,或访问他的网站(www.scm- blog.com)查询最新培训信息。
中传动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传动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和视频文件,版权均为中国传动网(www.chuandong.com)独家所有。如需转载请与0755-82949061联系。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须注明来源“中国传动网”,违反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均来自互联网或业内投稿人士,版权属于原版权人。转载请保留稿件来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违者自负版权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关注伺服与运动控制公众号获取更多资讯

关注直驱与传动公众号获取更多资讯

关注中国传动网公众号获取更多资讯
- 运动控制
- 伺服系统
- 机器视觉
- 机械传动
- 编码器
- 直驱系统
- 工业电源
- 电力电子
- 工业互联
- 高压变频器
- 中低压变频器
- 传感器
- 人机界面
- PLC
- 电气联接
- 工业机器人
- 低压电器
- 机柜